事实上,全红婵的伤病并非偶然。从16岁征战巴黎奥运会那年开始,种种伤痛便紧随其后。几年的高强度训练与比赛让她的身体负担加重,腰痛、膝盖积水成为常态。稍一不小心便会旧伤复发,给她的训练和比赛带来了极大困扰。到了18岁,她的脚踝韧带受伤、手腕软骨磨损,伤情更加严重。如今连基本的起跳动作都难以完成。而随着身体发育,原本的肌肉记忆也已彻底改变,曾经能够轻松完成的动作如今时常出现失误——要么是转速不够,要么是入水时水花过大。
尽管如此,退赛并非放弃。经过团队深思熟虑的决定,广东省队与国家队的教练、医生们共同商讨,为全红婵量身定制了一套详尽的康复计划。短期目标锁定11月的大湾区全运会,而更长远的计划,则是瞄准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她的目标是实现女子10米跳台的三连冠。康复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针对脚踝的治疗,每天在德国的高压氧舱内消炎、恢复。第二步则是技术动作的重塑,尤其是标志性的207C动作,必须恢复最佳入水角度。最后,第三步才是回归实战,在跳台上逐渐找回比赛状态。
在广东省队的训练基地里,全红婵的训练强度丝毫不亚于比赛时的要求。陈艾森曾发布一段视频,看到她戴着耳机在跑步机上进行有氧训练,双腿绑着弹力带做力量训练,虽然练完瘫倒在地,却又不屈不挠地继续练习。每一天,她的训练时间超过6小时,除了常规的引体向上、核心力量训练外,还增加了柔韧性练习。由于她的身体发育较为显著,训练计划也因此做出了调整。以前每天要进行450次的跳水训练,如今已减少至300次。虽然看似轻松了些,实则并未偷懒。每个跳水动作她都拆解成多个细节,每个分解动作都要重复上百次,力求完美。
国家队的医疗团队也使用AI动作捕捉系统对她的训练情况进行了监控。从最初的腰椎压力峰值850牛,降到了现在的520牛,恢复情况可喜。尽管翻腾动作已经恢复到巅峰时期的九成,但入水的细节依然是她接下来的突破点。除此之外,队里还为她配备了专属营养师,根据她的身体状况调整饮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从60%降至45%,蛋白质比例则提高到35%。
训练之余,全红婵依旧活跃在社交平台,和网友们保持互动。7月中旬,她发布了一段划船视频,戴着草帽笨拙地划桨,和赛场上那个干练的跳水冠军形象截然不同。她配文“哈哈哈哈这谁啊”,瞬间引发网友的回忆,视频获得了超过90万的点赞,而评论区则是粉丝们叮嘱她注意安全的留言。通过这些生活点滴,大家才意识到,全红婵虽然是冠军,但她依然是个普通的年轻女孩。
然而,网络上并非全是鼓励之声。有人盯上她的身材变化,发表各种不客观的评论,也有人批评她不务正业。面对这些杂音,全红婵从未在社交平台上回应。她的回应,依然是默默训练,只有个性签名用了单依纯改编的《李白》中的“如何呢?又能怎”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回顾全红婵的职业生涯,14岁她在东京奥运会上崭露头角,16岁巴黎奥运会再度摘金,成为中国跳水队的象征。这些辉煌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苦训练和一次次带伤坚持。如今的退赛,绝非放弃,而是为了未来走得更远。根据她的康复计划,预计她将在大湾区全运会上复出,不仅参与单人项目,还可能和老搭档陈芋汐再次组队,参加双人跳。更远的目标,依旧是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尽管三年时间看似漫长,但对于运动员而言,这三年转瞬即逝。凭借她的天赋与拼劲,谁知道她是否会创造历史,实现女子10米跳台三连冠?
我们平时只关注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成绩,鲜少考虑他们在幕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全红婵的退赛,恰恰让大家看到了运动员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退赛并非认输,而是为了蓄力、再出发。那些仍在质疑她的人,或许永远不了解她背后默默付出的汗水与坚持。真正伟大的运动员,并非永远站在领奖台上,而是在跌倒后,能够爬起来再继续前行。全红婵,正是这样一个人,别看她年纪轻,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绝对超乎想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见证她的归来,期待她在跳台上,以更强大的姿态重新征服所有人。对于她来说,停下来的这一刻,是为了更好地准备未来的挑战。等她的伤势痊愈,必定会带来更为惊艳的表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