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乒乓世界的一篇文章
(2008-02-09 22:04:24)
标签:
杂谈
如果评选十运会男团比赛中的最佳“第二人”,八一队的李陟恐怕是极有竞争力的一位。就像很多人没有想到八一队能够在半决赛击败广东队一样,更多的人认为李陟根本不可能击败马林。然而,他做到了。1/4决赛时,李陟还战胜了天津队的头号主力郝帅。
王皓、李陟,两个半大小伙子一唱一和,还有谁敢说八一队是软柿子?这也使得王涛、刘国梁退役之后被普遍认为综合实力下降的八一队再次杀入全运会的决赛。出道3年多,进国家一队一年多,李陟在群星璀璨的中国乒坛并不起眼,很多球迷充其量也就知道八一队有这么一个高高瘦瘦的左撇子。“表现缺乏激情,技术缺乏亮点”是李陟给自己的评价,用他的话说,虽然自己已经20岁了,在年龄上没有什么优势,但这并不是阻碍他进步、争夺主力位置的关键。“有机会就一定要抓住,但没有实力给你机会也没有用,王励勤27岁了,也没有年龄优势,但是实力摆在那里。”显然,李陟比许多同龄球员要谦虚,要踏实,但总给人底气不足的感觉。这也难怪,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李陟有很多回忆,其中不乏至今说起来还有点辛酸的往事。
1985年,李陟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这里也是郭跃和马龙的家乡。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没有练过体育,但是由于李陟自小体质比较弱,父亲就把他送到了鞍山市体校练习乒乓球。1997年,李陟背着行李去八一队参加集训,不过,集训的队员在那里只能互相练球而没有和八一队名将们交手的机会。这一等就是两年多,和他一起从鞍山到八一队集训的女队员邓艳娜1998年就正式入队了,李陟的父母几乎对他进八一队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但是李陟自己没有放弃,他甚至不敢回家见父母,一是怕他们担心,二是觉得自己有些窝囊。为了不给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负担,李陟从不伸手问父母要钱,在八一队集训时,他每个月只有200元伙食费加零花钱。每顿饭,李陟只敢打点菜汤和二两米饭,实在饿得不行了,才加一两米饭。十五、六岁,正是小伙子发育长身体的时候,这种饮食肯定会大大影响人的体质和肌肉生长,所以直到今天,李陟的肌肉力量也不好,体格比同龄人也削瘦了不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经过了苦苦的煎熬和等待,李陟终于迈进了八一队的大门,并在一年之后成为国家二队的一员。从2003年开始,李陟作为八一队的团体成员在联赛中崭露头角,“我觉得联赛特别锻炼人,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新手而言,如果能打到第五盘的比赛,那种对心理承受力的考验,对成长非常有利。”去年的全国锦标赛,李陟和柳洋在王皓的带领下就曾取得了男团亚军的佳绩,那次比赛中,他战胜了郝帅,积累了一定心理优势,为全运会再胜对手打下了基础。“郝帅是主力,能赢他,我当然就更自信了。半决赛我碰马林,这直接关系到我们队的命运。我要是不赢,我们团体就一点戏也没有,我要是赢了,王皓的气势也能一下上来,我们的局面就大大不同了。从技战术上讲,和马林打,左手对右手我在线路上不吃亏,也不太吃他的发球。接发球时,我尽量用撇、挑打回击。他的反手位有时候还用推挡,横拉的威力也不大,我两面打一面,总是有些优势的。”2比0领先时,李陟开始有想法了,他的这一思想起伏被马林牢牢地抓住了,将比分扳成了2比2平。决胜局,李陟感觉自己赢一分都非常困难,但他不停地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把比分差距拉到两分以上,一定要死磕对手。经过漫长而又艰苦异常的拉锯战,李陟终于和胜利女神牵手了。他说,自己那个时候就感觉心外无物,除了比赛,除了每一分球,什么也没想,把思想包袱甩给了马林。
团体决赛,急于求成的李陟败在了经验丰富的秦志戬拍下,老大哥给他好好上了一课。“去年锦标赛决赛,我们2比3输江苏,我就丢了两分。这场比赛前,我就告诉自己,打三号,必须拿下来。太想拿金牌了,别人可能理解不了那种内心的渴望,一旦有了这种太明确的目的,压力也就来了。和秦志戬打,我还是输在了经验上,被他牵着鼻子走,第二局10:9的时候没有拿下来,非常遗憾。”
经历过挫折才能学会成长,有顽强的意志,才有可能找到方向。20岁的李陟就是这么想的,这个喜欢滑冰,爱读历史书的大男孩,从接触乒乓球的那一天起,就从没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跟着肖战指导训练,你那个体格能受得了吗?”“受得了,男人嘛,能扛!”(笑)
(记者:宋斐)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收藏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嗨!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您光临我的BLOG
后一篇:祝福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