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接受过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女足前国脚坦言,自己退役后还是会回到体制内,进体育局或体工队。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前国脚表示,她了解的大多数国内队友、对手也是这样考虑的。
和部分球迷的感觉不一样,在目前的女超联赛中,中国球员的收入和国外同行比较起来并不落后,甚至还有明星球员出国踢球薪水不及国内的情况。据国际足联统计,世界女足平均年薪为1.4万美元。
但这样的薪水,依然无法扩大中国女足的根基。对于球员个人而言,这不是薪水的问题,而是出路的问题。女足球员退役之后怎么办?进学校当老师,她们很难取得教师证;在社会上当教练,也很难有这么多职位;关于在学校推广专业教练,目前看来还没有推广开来……
那么,她们只能寄希望于编制。而即便千辛万苦获得编制之后,到底还与足球、女足有多少关联,对于大部分球员而言是一个谜。
以往的少体校体系在足球方面已经不太灵光了,而新的体系尚未发挥出预期的功效,中国女子足球的发展,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圈地自萌”。这种循环下,在以往体系的红利被吃干抹净之后,今天“铿锵玫瑰”的筋骨又靠什么来支撑呢?
小事三:一支半职业女足的狂欢
中国女足开始本届世界杯比赛前,曾在阿德莱德的彗星俱乐部训练。俱乐部主席吉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俱乐部男女足都有,俱乐部设立一个狂欢日,通常大概有170支队伍会来参加,会有接近4000名观众来这里度周末,这对他们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而彗星俱乐部参加的仅仅是南澳大利亚州的半职业比赛。
甚至这样的比赛,“(主场)我们会收取10澳元的门票费,有时也会涨到15澳元。”吉米表示,“来看比赛的观众人数一般来说会有300人左右。”
与此同时,女超联赛前十轮60场比赛,总计观众73364人次,场均1222人次。看似还有部分观众,但据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俱乐部基本以组织球迷观赛为主。女超“霸主”武汉车谷江大一场比赛也就几百名观众。
在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中,国内无论球员还是教练对于欧洲女足尤其是英格兰女足的迅猛发展,无不提到了她们的联赛,提到女足欧冠半决赛那5万的观众。
中国女足俱乐部的运营之难由此可见。而女足方面基本都是投入,纯靠赞助和拨款支撑,在国内足球行业不景气的今天,这种支撑显得尤其艰难。
彗星俱乐部也认为,门票收入对于他们来说很少,但他们会积极与球迷互动,“我们还会在周日举办青少年足球比赛日,那一天在这里可以进行多达25场比赛。另外,俱乐部还尝试依托场地举办一些其他活动,比如颁奖之夜、智力竞赛之夜等,一年中会有四到五个月我们都是这样运作”。
而国内的女足依然是养在深闺。她们的任务,除了国字号集训和赛事、联赛等,主要就是全运会,和社会层面的沟通还处于起始阶段。这种管理体系下,又缺乏了当初的体校基础,怎么能扩大基础、迎头赶上?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足球的发展,洋洋洒洒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谁来教、谁来踢、谁来管”的问题。
而从这三件小事,或许可以看出一些中国女足乃至中国足球发展的困惑。(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